软盟技术开发网 2025年10月16日讯

前言

2025年10月的广州,一场关于AI与产业未来的风暴正在酝酿。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,“AI+”行动计划升级版横空出世:投入翻倍、算力规模突破100 EFLOPS、3000个AI+DICT项目落地……这些数字背后,是一个通信巨头向AI运营商的彻底转型。但狂欢背后,暗流涌动——数据主权之争、技术适配困境、生态利益分配不均……当AI从“辅助工具”升级为“产业APP的操作系统”,传统行业的转型已不再是选择题,而是生存题。


事件经过:一场被AI重构的产业革命

1. 效率狂飙:AI让传统行业“脱胎换骨”

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煤矿里,机器视觉技术替代人工巡检后,成本直降40%。“以前下井要背安全帽、手电筒、记录本,现在AI直接把隐患推送到手机上。”矿工老张的感慨,道出了AI对高危行业的颠覆。类似的场景正在全国蔓延:

  • 河北光伏厂:AI质检系统将组件检测效率提升5倍,漏检率从15%降至1%;
  • 华能云南光伏电站:AI无人巡检、故障分析、组件调节,年增经济效益590万元;
  • 河南兰考农田:AI指导种植,粮食单产提升10%,单人管理面积从百亩扩至1.4万亩。

中国移动的“AI+”战略已积累超7500个工业商用案例,服务3000余家中小企业。其核心武器是“九天大模型”——一个覆盖90个行业、支持云边端灵活部署的AI基座。但效率提升的代价正在显现:某汽车零部件厂引入AI质检后,裁员30%,留下的工人需要重新学习操作AI系统。

2. 数据之争:谁在掌控产业APP的“灵魂”?

中国移动的数联网(DSSN)试图破解数据流通难题,却在落地时遭遇激烈博弈。某制造业CEO直言:“我们愿意为AI付费,但不想成为运营商的‘数据提款机’。”

  • 矛盾1:数据孤岛 vs 数据流通
    DSSN已在7家数据交易所、5个行业落地,但企业普遍担心数据泄露风险。某地方政府拒绝接入DSSN,理由是“政务数据不能交给企业”。
  • 矛盾2:通用大模型 vs 行业垂直模型
    九天大模型虽覆盖90个行业,但在医疗、工业等场景中仍需“二次开发”。北京协和医院信息科主任透露:“通用模型生成的诊疗建议,30%不符合临床规范,必须人工修正。”

数据成为AI的“燃料”,而燃料的主导权之争,正在重塑产业APP的权力格局。

3. 生态博弈:运营商的“开放”与“控制”

中国移动发布的“AI+生态联盟”,宣称要“资源共享、价值共赢”,但合作伙伴的抱怨声不断:

  • 规则不透明:“联盟里的大企业拿走80%的资源,小企业只能喝汤。”某AI创业公司创始人称,申请联盟资源需经过层层审批,而华为、阿里等巨头可直接获取核心数据。
  • 量子通信的“安全牌”
    “点亮百城”量子试验网被视为“筑牢安全基石”的关键,但高昂的成本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。某能源企业CIO算了一笔账:“量子加密的成本是传统方案的5倍,中小企业根本用不起。”

在大会展台上,灵犀智能助理的演示区排起长队。用户只需说一句“查话费”,AI便自动跳转至APP页面。“这比自己找菜单方便多了,但万一AI出错,责任算谁的?”一位用户的疑问,引发围观者的热议。

各方反应:赞美与质疑交织的狂欢

1. 官方立场:AI是“新质生产力”的引擎

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大会上直言:“未来硅基生命的数量将超过人类,成为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。”这一论断背后,是中国移动的雄心——到2028年,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智算基础设施,探索十万卡智算集群建设,全国产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 EFLOPS。

政策层面,国务院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成为重要背书。工信部专家表示:“运营商做AI,优势在于数据和场景,但挑战在于如何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。”

2. 企业声音:效率提升与成本焦虑并存

  • 支持派:某光伏企业负责人称,“AI让我们的良品率从85%提升到99%,一年多赚2个亿。”
  • 反对派:某传统制造企业CIO抱怨:“引入AI系统花了500万,但员工培训成本又加了200万,而且很多老工人根本学不会。”

麦肯锡的报告更引发恐慌:到2030年,AI可能取代全球30%的岗位。一位被AI质检系统替代的工人说:“我干了20年质检,现在连机器都看不懂了。”

3. 公众情绪:便利与失业的双重恐惧

在社交媒体上,#AI让我失业#的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。一位网友的评论获得高赞:“AI可以24小时工作,不要工资,不会抱怨,我们拿什么和它竞争?”

但也有乐观声音。某AI培训学校的学员表示:“我原来是流水线工人,现在学会了操作AI质检系统,工资反而涨了30%。”

深度分析:AI+产业APP的三大核心矛盾

1. 技术适配:通用大模型的“水土不服”

九天大模型虽覆盖90个行业,但在医疗、法律等垂直领域仍需“二次开发”。某三甲医院的信息科主任透露:“通用模型生成的诊疗建议,30%不符合临床规范,必须人工修正。”

矛盾本质:AI的“通用性”与行业的“专业性”之间的冲突。
解决方案:中国移动正联合行业龙头开发“行业基座大模型”,但进展缓慢。某参与企业负责人称:“每个行业的数据标注成本高达千万级,中小企业根本玩不起。”

2. 数据主权:谁拥有AI时代的“数字石油”?

数据是AI的“燃料”,但燃料的主导权之争愈演愈烈。

  • 企业层面:某制造业CEO直言:“我们愿意共享数据,但必须确保数据不被滥用。”
  • 政府层面:某地方政府拒绝接入DSSN,理由是“政务数据不能交给企业”。

矛盾本质:数据流通的需求与数据安全的担忧之间的冲突。
解决方案:中国移动推出“数据脱敏”“权限分级”等技术,但企业普遍质疑:“这些技术真的能100%保证安全吗?”

3. 生态利益:运营商的“开放”与“控制”

中国移动的“AI+生态联盟”被批评为“伪开放”。某AI创业公司创始人称:“申请联盟资源需经过层层审批,而华为、阿里等巨头可直接获取核心数据。”

矛盾本质:生态共建的需求与利益分配不均之间的冲突。
解决方案:中国移动宣布将“开放百大战略性高价值场景”,但合作伙伴普遍持观望态度。某企业负责人称:“关键要看资源分配是否公平,规则是否透明。”

结语:与AI共舞,还是被AI抛弃?

中国移动的“AI+”战略,既是一场技术革命,也是一场利益重构。在这场变革中,没有绝对的赢家或输家,只有适应者与淘汰者。

对于企业而言,AI不是选择题,而是生存题。拒绝AI,可能被市场淘汰;盲目拥抱AI,可能陷入技术陷阱。
对于政府而言,如何平衡数据流通与数据安全,如何制定公平的AI伦理规则,将是未来十年的核心命题。
对于个人而言,与其恐惧AI,不如主动学习AI——因为AI不会取代人类,但会使用AI的人将取代不会使用AI的人。

当硅基生命与碳基生命在产业APP中正面交锋,我们唯一能做的,是成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,而非旁观者。

相关新闻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886695739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softunis@88.com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400-9929-618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六

09:30-22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