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概况:蚂蚁集团“芯片三连投”,AI算力竞争白热化
2025年9月,科技圈被一则消息点燃:蚂蚁集团旗下上海云玡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短短一周内,连续入股三家芯片企业——昕原半导体、烨知芯科技、云合智网。这一系列动作,不仅暴露了蚂蚁集团在AI算力领域的野心,更折射出全球科技巨头对底层硬件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。
- 8月26日:蚂蚁集团以1.87%持股比例入股昕原半导体。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企业,掌握ReRAM(可变电阻式存储器)全链条技术,其ATOM存算一体IP系列可提升AI大模型带宽与能效数十倍,直接对标英伟达H800的存储瓶颈。
- 8月29日:蚂蚁集团以14.29%持股比例投资烨知芯科技。这家端侧AI芯片企业,以自主研发的高能效比NPU为核心,为智能眼镜、机器人等提供软硬件协同方案,剑指具身智能赛道。
- 9月2日:蚂蚁集团对云合智网的持股比例从3.34%提升至3.68%。云合智网主攻智能网络芯片,旨在搭建下一代超高速信息化通路,优化数据中心通信效率。
这并非蚂蚁集团首次布局芯片领域。2023年,其确立“AI First”战略后,已通过投资墨芯科技、智谱AI等企业,构建起从算力基础设施到大模型应用的完整生态。然而,激进的投资策略也带来阵痛:阿里巴巴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,其来自蚂蚁集团的投资收益同比下降60.5%,利润承压背后,是蚂蚁集团对技术自主的坚定押注。
态度观点:算力主权争夺战,中国科技巨头的破局之路
1. 利润承压的背后:技术自主的“必选项”
蚂蚁集团的利润下滑,本质上是技术自主的代价。2025年,其自研的Ling-Plus(2900亿参数)与Ling-Lite(168亿参数)模型通过国产芯片训练,成本较英伟达方案降低20%。这一突破看似光鲜,实则暗藏艰辛:
- 技术封锁的倒逼:美国对16纳米芯片封装审核、技术出口管制等措施,系统性削弱中国AI产业生态。蚂蚁集团若不布局芯片,将永远受制于人。
- 生态构建的长期性:昕原半导体的ReRAM技术、烨知芯的端侧AI芯片、云合智网的智能网络芯片,均需长期投入才能形成商业化闭环。短期利润承压,实为“技术债”的必然偿还。
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齐向东所言:“AI领域的竞争需以国家意志为后盾,提升整体安全能力。”蚂蚁集团的布局,正是将企业利益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。
2. 芯片投资的逻辑:从“可用”到“好用”的跨越
蚂蚁集团的芯片投资,并非简单的财务行为,而是构建AI生态的关键一步:
- 昕原半导体:存储瓶颈的突破者
昕原半导体的ATOM存算一体IP系列,将存储与计算单元融合,带宽、性能与能效提升数十倍。这一技术若应用于蚂蚁集团的云计算业务,可显著降低数据中心成本,提升模型训练效率。 - 烨知芯科技:端侧AI的生态协同
烨知芯的端侧AI芯片,可为蚂蚁灵波科技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提供低成本算力支持。例如,在工业自动化场景中,机器人需实时处理传感器数据并做出决策,端侧AI芯片可降低对云端算力的依赖,提升响应速度。 - 云合智网:数据中心的“高速公路”
云合智网的智能网络芯片,可优化数据中心内部通信效率。在训练千亿参数模型时,数据传输延迟可能成为瓶颈,而云合智网的技术可降低延迟,提升整体算力利用率。
这些投资,本质上是在构建“芯片-算法-场景”的闭环生态。蚂蚁集团通过控股或参股芯片企业,确保技术自主权;再通过自研大模型与行业应用,反哺芯片迭代;最终形成“技术-商业”的正向循环。
3. 全球竞争的视角:算力主权决定话语权
蚂蚁集团的芯片布局,需放在全球AI竞赛的大背景下审视:
- 美国的技术封锁:从芯片出口禁令到CUDA生态垄断,美国正通过系统性手段削弱中国AI产业。蚂蚁集团若不突破算力瓶颈,将永远处于“跟跑”地位。
- 中国的场景优势: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教育需求、庞大的医疗健康数据、密集的工业自动化场景。这些场景可为芯片技术提供丰富的验证环境,形成“数据-算法-芯片”的飞轮效应。
- 生态重构的机遇:蚂蚁集团通过投资芯片企业,可推动国产芯片在AI训练场景的验证与应用,降低对进口算力的依赖。例如,昕原半导体的URM芯片已应用于航天设备,烨知芯的端侧AI芯片可赋能物联网设备,这些突破均为国产芯片提供了“练兵场”。
行业影响:从芯片到生态,科技巨头的战略范式转型
蚂蚁集团的芯片布局,正在重塑科技巨头的投资逻辑:
- 从财务投资到生态赋能:蚂蚁集团平均持股周期超5年,通过技术、场景资源支持被投企业成长。例如,其对奥比中光的投资浮盈近20亿,但更看重技术协同;对星海图的领投,则直接推动机器人“感知-决策-执行”全链路技术的突破。
-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优先:在监管框架重塑与宏观消费环境疲软的背景下,蚂蚁集团从“野蛮生长”转向持牌金融机构转型。其投资策略聚焦社会价值与政策导向,例如通过普惠金融、农村电商等场景助力共同富裕。
-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竞争:蚂蚁集团的芯片投资,并非孤立行为,而是与大模型、具身智能、医疗AI等赛道形成协同。例如,其医疗大模型一体机已嵌入医院信息系统,提升客单价与市占率;金融AI模型则赋能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。
这种转型,本质上是在应对AI技术从“训练时代”向“推理时代”的探索。在推理时代,算力需求将更分散,边缘计算、端侧AI将成为主流。蚂蚁集团通过提前布局芯片领域,可确保在技术变革中占据先机。
结语:算力主权的终极较量,中国科技巨头的使命与担当
蚂蚁集团的芯片布局,是一场关于技术自主与生态重构的长期战役。其利润承压的背后,是对算力主权的坚定追求;其激进投资的逻辑,是构建“芯片-算法-场景”闭环生态的必然选择。
在这场关乎国运的竞赛中,蚂蚁集团以资本为杠杆,撬动创新引擎;以场景为土壤,培育技术果实;以生态为壁垒,抵御外部风险。其战略取舍,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,更决定中国在全球数字时代的话语权与掌控能力。
未来,随着12英寸ReRAM芯片生产厂的建设与端侧AI芯片的普及,蚂蚁集团有望在AI算力领域实现“从跟跑到领跑”的跨越。而这场战役的最终胜负,将取决于中国科技巨头能否在技术自主与商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,能否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构建韧性生态。
读者互动:你认为蚂蚁集团的芯片布局能否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?中国科技巨头在AI算力竞赛中应如何平衡技术自主与商业利益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