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盟“扫码入企”系统:以数字之钥解锁执法监管新生态
——从“人治”到“数治”,重塑政企互动的信任基石
传统困局:执法“自由裁量”与企业“被动应对”的博弈
在涉企执法场景中,“重复检查”“多头监管”“程序模糊”长期困扰着政企双方。某地一家连锁餐饮企业曾因食品安全、消防、环保等部门轮番上门,一年内接待检查超200次,导致门店运营成本增加30%,更因不同部门标准差异陷入“整改-反复-再整改”的循环。企业负责人无奈表示:“我们不是抗拒检查,而是希望执法更透明、更高效。”
与此同时,部分执法人员因缺乏统一规范,存在“选择性执法”“人情检查”等风险,既损害政府公信力,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。如何让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?如何让企业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配合”?软盟科技“扫码入企数字执法监管系统”给出了创新答案。
技术赋能:一码通管,构建执法“数字护城河”
系统以“企业专属监管码”为核心载体,通过“扫码-备案-追溯”三步闭环,实现执法全流程数字化管控:
- 扫码亮证,身份透明:执法人员入企前需通过系统生成电子通行证,包含检查事项、法律依据、人员资质等信息,企业扫码即可核验身份真伪,杜绝“无证检查”“冒名检查”;
- 备案审核,权限可控:检查计划需提前提交系统,经智能引擎校验合法性后生效。若同一企业30天内已接受同类检查,系统自动触发联合检查提醒,避免多部门重复上门;
- 过程存证,全程可溯:执法记录仪与系统实时对接,自动上传音视频、照片等证据,结合区块链技术形成不可篡改的存证链。企业可随时调取检查记录,确保程序合规。
在江苏某试点园区,系统上线后企业迎检频次下降70%,执法人员“亮码率”达100%。一家科技企业负责人感慨:“现在检查前会收到系统通知,执法人员扫码后,我们能清楚看到检查范围和依据,配合起来更有底气。”
功能升级:四大场景重塑执法监管体验
系统深度融合AI、大数据等技术,打造四大核心应用场景:
- 智能预警,防患未然:通过对接电梯救援、气瓶追溯等20个行业监管平台,系统可自动分析设备运行数据,提前预警安全隐患。例如,某企业电梯钢丝绳磨损超标,系统提前3天推送整改通知,避免事故发生;
- 联合执法,一次到位:针对跨部门检查需求,系统支持“一键发起联合任务”,自动整合市场监管、应急管理、生态环境等部门检查清单,实现“进一次门、查多项事”;
- 企业评价,双向监督:检查结束后,企业可通过扫码对执法态度、程序合规性进行1-5星评分,并设置“入企不扫码”“超期检查”等8类违规行为一键举报通道。某地试点期间,共收到企业评价1.2万条,推动37名执法人员改进工作方式;
- 效能分析,科学决策:大数据驾驶舱动态展示区域检查频次、企业负担指数、执法效能排名等指标,为监管部门优化检查计划提供数据支撑。例如,系统分析发现某街道餐饮企业检查频次过高,推动当地将食品安全检查从“月查”调整为“季度查”。
实践成效:多地落地验证“技术+制度”协同价值
自2024年推广以来,系统已在浙江、广东、贵州等15个省份落地,覆盖企业超30万家,取得显著成效:
- 浙江杭州:通过“AI+人工”双重审核机制,将检查计划合法性审核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10分钟,违规检查投诉下降90%;
- 广东深圳:构建“企业码-执法码-监督码”三码联动体系,实现执法数据实时共享,跨部门协同效率提升60%;
- 贵州贵阳:将系统执行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,推动执法人员扫码率从65%提升至98%,企业满意度达95%。
司法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该系统通过技术手段规范执法行为,既保护了企业合法权益,也提升了监管效能,为全国行政执法监督信息化建设提供了‘软盟方案’。”
未来展望:打造“无感监管”与“有感服务”并重的新模式
软盟科技透露,下一步将拓展系统功能至行政处罚、信用修复等场景,构建“检查-处罚-修复”全链条数字化闭环。例如:
- 远程监管: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企业排污、能耗等数据,对合规企业实施“无事不扰”;
- 信用赋能:企业整改记录自动同步至信用平台,修复结果全网可查,助力诚信企业获得更多政策支持;
- 智能辅导:AI助手可根据企业行业属性,主动推送合规指南、政策解读等内容,变“事后处罚”为“事前服务”。
目前,软盟已与国家“互联网+监管”平台完成数据对接,预计2025年将覆盖全国80%的县级行政区域,惠及超200万家企业。
结语
软盟“扫码入企”系统,以数字技术为笔,重新书写政企互动的规则。它不仅是一场执法监管的效率革命,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构建“亲清”政商关系的深度探索。当每一行代码都凝聚着对法治的敬畏,当每一次扫码都传递着对企业的尊重,我们终将迎来一个“企业安心发展、政府精准服务”的美好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