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盟技术开发网 2025年11月9日讯:

一、事件经过

政策背景与升级

从2024年12月起,中国相关部门将“过境免签”停留期限从原先的 72 / 144 小时提升至 240 小时(即最长约 10 天)–此举标志着对国际旅客便利化的进一步推进。(China Briefing) 同时,政策适用的口岸数量由此前约 60 个扩展到更多,并覆盖 24 省级行政区。(Rödl & Partner)
2025年6月12日,政策响应进一步加码:新增 印尼旅客可参与该免签政策,适用国家数达到 55 个。 根据官方统计,2025年上半年,免签旅客入境数增长超过 50 %。
这些变化意味着:旅客停留时间更长、来源国家更多、覆盖区域更广。对旅游服务业而言,既是增长机会,也提出新的服务要求。

市场规模与旅客结构变化

随着停留时长延长至 10 天、覆盖省份扩至 24 个、口岸数量扩展,跨境过境旅客具备了“在华停留—深入游览”而不只是简单过境的条件。根据报道,在 2025 年第一季度,通过免签入境的旅客增幅显著。 此外,旅客来源国家广泛,语言、文化、支付习惯差异化增强。
新的旅客结构带来了服务场景的变化:不再只是“机场—市区”一站式,而可能涉及“口岸抵达—省内游览—出境城市”。因此,旅游服务的边界正在扩展,从传统都市枢纽向区域性目的地、二线城市蔓延。

服务环境面临的新挑战

随着旅客来源更广、停留时间更长,服务商必须应对更加多样化的需求。语言支持、支付方式、交通连接、地图导航、当地服务接口,都成了必须考虑的维度。相比于之前短停、集中在热门大城市的场景,现在可能涉及偏远景区、小省份、新口岸。当地基础设施、数字服务配套可能尚未完善。旅游服务提供方必须迅速适应这一新格局。


二、各方反应

政府与监管层面

官方将这次政策调整定位于“促进国际旅客跨境流动、增强文化交流、推动旅游消费”的重要举措。例如,官方在公告中提出,通过增加适用国家、延长停留期限、扩大口岸覆盖,旨在提升中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。
此外,地方政府尤其是新增适用口岸省份(如 山西、安徽、江西、海南、贵州)也在积极配套:提升口岸旅客服务能力、整合交通‑住宿‑导览资源、推动数字化接入。这些举措反映出政策红利已经从中央层面逐步落地至地方实践。

旅游服务商与技术平台

在旅游服务与技术平台端,反应迅速。越来越多服务商意识到:针对“10天短停+跨省游”旅客群体,传统 APP 可能不是最优方案。取而代之的是“轻入口、小程序”模式。数据显示,通过 微信/小程序渠道,境外旅客使用频次、支付率均有明显提升。开发商指出,推出一个旅游小程序相比开发 双平台 APP 所需时间更短、迭代更快。
服务商开始将多语言支持离线地图跨境支付等功能作为重点,力争在政策窗口期抢占旅客触点。

地方旅游目的地与服务提供方

新增覆盖口岸的省份对这次政策扩展尤为敏感。对于 山西、安徽、江西、海南、贵州这些地区来说,过去可能只是国内旅游市场的一环,如今面向国际短停旅客的机会开启。地方旅游局、口岸管理部门、酒店与交通运营商纷纷启动“外语服务升级”、“支付方式国际化支持”、“景区数字导览升级”等项目。但也有实际挑战:语言服务不足、支付渠道单一、地图导航覆盖不全等问题仍存在。服务提供方在抢占机会的同时,也面临现实落地难题。


三、深度分析

多语言支持:服务国际旅客的第一关

对于来自 55 个国家的旅客而言,语言不是可选项,而是服务的基本门槛。政策扩展带来了语种更多、文化差异更大的旅客群体。若服务不能迅速适配多语言界面、母语提示、服务关键节点的本地化说明,旅客体验就可能下降。
对于旅游小程序来说,多语言支持的实现路径包括:界面中预设多语种选项(如 English、日本語、Русский、中文等)、自动识别设备语言或入口场景判断语言偏好、链接携带语言参数以保持分享时语言一致。此外,离线语言包下载也应当配备,为网络弱场景做准备。相比传统 APP,旅游小程序在多语言支持上优势明显:无需用户去下载,语言包更新更快,成本与周期更低。
不过,挑战也不小:文字长度差异、阅读习惯差异、缓存语言包体积限制、翻译与本地化 UX 体验需要认真打磨。服务商应避免只提供“翻译版界面”而忽略文化适配,比如按钮位置、图标理解、语言语境差异等。

离线地图+导航:提升旅程流畅度

政策允许旅客在多个省份停留、跨省旅行,尤其在新增口岸所在的地区(如 海南、贵州、江西、山西)可能存在网络覆盖不佳、移动数据昂贵的情况。此时,提供离线地图与导航服务就显得尤为关键。旅游小程序可提供“下载地图包”功能,内含主要景区、交通枢纽、推荐路线、服务点标注(如游客中心、SOS 点、扫码入口等)。用户在 WiFi 或口岸 机场环境下提前下载,出行中即使无网也可使用。
相比传统 APP 开发复杂的 AR/3D 导航功能,旅游小程序聚焦“实用、轻量、精准”。在时间窗口有限的短停旅客场景中,这类快速、可靠的导航工具已足够满足需求。服务提供方应优先覆盖热门景区与交通节点,再逐步扩展覆盖至次级目的地。更新机制也不能忽视:交通改道、景区变更、服务点调整都应通过后台及时发版。
此外,可结合 QR 码入口、定位服务、社交路径分享功能,让旅客轻松记录行程、分享至同行或朋友圈,从而产生传播效应。

跨境支付与结算:提升消费便捷度

旅客在中国停留 10 天以内的消费可能涉及交通、门票、餐饮、购物、住宿等多个场景。如果支付流程繁琐、汇率不明、界面语言不母语,旅客的消费意愿可能受挫。小程序在跨境支付这环节具有显著优势,包括:支持多币种显示、用户母国卡或 国际 e‑wallet 绑定、界面显示汇率与原币金额、扫码即付无需下载安装独立 APP。
例如,整合 微信支付国际版或其他多币种第三方支付 SDK,小程序可实现“一站式”支付体验。与此同时,服务提供方可与口岸、景区、交通运营商联合推出“通票+套餐”模式:旅客入境后即在小程序购买「口岸交通卡+景区通票+餐饮优惠」一键支付。相比于传统 APP 构建复杂、审核周期长、支付渠道多样复杂,小程序的门槛更低、上线更快、用户触达更直接。
但必须注意:跨境支付合规、汇率波动、退款体系、结算流程都需提前设计。偏远地区网络弱、离线支付或订单稍后结算模式也应考虑。服务商不能忽略这一环节,因其直接影响旅客消费转化率。

开发效率与商业模式对比

小程序与传统 APP 的对比,在这一场“政策窗口+旅客结构变化”的背景下尤为明显。开发效率方面,小程序通常可以在数周至一个月内推出 MVP 最小可用版本。再加上更新快、迭代灵活、用户入口门槛低,这使得旅游服务商能在政策红利期内迅速上线、抢占旅客触点。相比之下,传统 iOS/Android 双平台 APP 开发周期长、测试复杂、下载用户壁垒高。
商业模式方面,小程序因其“轻入口+即用场景”特征,非常适合“新增口岸+10天短停旅客”这类旅客群体。服务商可围绕旅客抵达口岸至离境期间的“语言服务+地图导航+支付通票”构建闭环服务,同时通过社交分享、小程序传播、口岸 QR 码入口等方式快速积累用户与数据。当服务成熟后,再考虑是否扩展到 APP 形式、增加 AR/VR 体验、高频复访用户服务,从而形成“轻入口+深服务”组合。


四、结语

面对 240 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带来的机遇,旅游服务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。旅客来源更广、停留时间更长、行程更灵活,这要求服务模式不仅快速应变,更要在技术和运营上升级。旅游小程序凭借“快上线、轻入口、低成本”特性,在多语言支持、离线地图导航、跨境支付等关键功能上具备天然优势。相比传统 APP ,它更贴合新时代“跨境短停旅客”的使用习惯。对于服务商而言,抓住这一政策窗口期,迅速上线 MVP 版并迭代优化,是抢占市场的关键。未来几年,谁能在入口与服务之间搭建起坚实、数字化、国际化的桥梁,谁就可能成为这波红利中的领跑者。行业应当从现在起,加速行动,构建面向跨境旅客的服务体系,并以此为基础迎接更深层次的数字化和开放化趋势。全行业都应坚定前行。

相关新闻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886695739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softunis@88.com
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400-9929-618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六

09:30-22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